北京的几位朋友从广东专程来到漳州,游览了九龙岭的风景,参观了蔡新的故居,还去了岭下那座香火旺盛的土地庙。然而,他们却苦于找不到清朝名相蔡新在九龙岭留下的任何痕迹,尤其对那句“九龙岭下日日冬至”的对联感到困惑。朋友们十分疑惑,感叹道:“这么经典的历史典故,为何不建碑立传,重现当年‘九龙岭下日日冬至’的盛况呢?”我只能勉强解释道,清朝乾隆时期,漳州漳浦的蔡新曾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,成为朝廷中的重臣,协助乾隆皇帝治理朝政,并参与编纂《四库全书》。书成后,他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的称号。虽然当时内阁大学士的地位相当于宰相,但严格来说并非真正的宰相。而且,“九龙岭下日日冬至”这句对子本身是历史传说,流传的版本众多,难以考证。
应朋友们的热情邀请,我讲述了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版本。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,漳浦南门外的下布村有一位年轻书生,姓蔡名新。他自幼丧父,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,天资聪颖,早早中得秀才。怀揣梦想,他勤奋读书,学识渊博,立志参加省试。在福州的三场考试中,他表现优异,一举考中举人,名声远播全省。随后,蔡新满怀信心,依靠家人的资助启程赴京赶考,期待能名列金榜。路经漳州九龙岭时,他因翻山越岭,饥渴难耐。恰巧在岭下榕树旁看到一位卖汤圆的老人,便想买碗汤圆续命。没想到那老人自称落第才子,冷笑着向蔡新抛出了一个对子:“读书人,我这有个对子。你能对上,汤圆免费随你吃;对不上,汤圆再贵你也买不到,回去继续读书吧!”
展开剩余64%年少气盛的蔡新,轻蔑地抬头望去,只见挂着一幅写着“九龙岭下日日冬至”的横幅。漳州民俗中,冬至必吃汤圆,且九龙岭下每天都有汤圆售卖,因此有“日日冬至”之说。蔡新初看之下觉得简单,似乎轻而易举便能对出。但细细思量,上联中暗藏玄机,既有节气、节日名称,又包含地名,极为刁钻。愁眉苦脸之际,他竟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下联,脑中顿时一片空白。无奈认输,忍受着饥饿和旁人的嘲笑,低头继续赶路。此后蔡新赴京考场变得谨慎小心,不敢轻敌。乾隆元年(1736年),他终于中进士,进入朝廷任职。为人低调,廉洁奉公,官运亨通,但心中的“对子羞愧”却始终挥之不去,常常反复思索,仍然无言以对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蔡新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的荣誉。
官运顺遂的蔡新有一次奉命巡查广东,归程时搭船沿海路返回闽地探亲,途经漳浦六鳌港。夜深人静时,他又想起那副难解的对子,辗转难眠。于是起身站到船头,望着波光粼粼的六鳌海面和灯火阑珊的港区,灵感突现,口中吟出了“六鳌港上夜夜元宵”的下联,与“九龙岭下日日冬至”巧妙对应。正所谓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。次日,漳浦县官员及乡亲们纷纷前往十里亭迎接蔡新。但他并未直接回家,而是乘轿子前往九龙岭,想寻访卖汤圆老汉。当地官员却报告称,老汉和汤圆担早已不知去向。
在原址上,只剩下一座供奉土地神的庙宇。蔡新心有所感,走上前焚香敬拜,并将自己的官帽取下,戴在土地神像的头上,以示敬意。从此,九龙岭土地神戴官帽的传说传遍四方,吸引无数善男信女前来祭拜,土地庙香火旺盛。故事讲毕,朋友们纷纷议论,觉得如此奇妙的文化典故更应树碑立像,把“九龙岭下日日冬至,六鳌港上夜夜元宵”这副对子刻于岭上岩石,让过往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信心。我则解释道,六鳌港归属漳浦县,而九龙岭属龙海区,管理权限分属不同,或许因此无人具体负责宣传和保护这段历史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